
难忘的归乡路:田家英二十载重返故里的故事
在革命年代,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游子——田家英。这位伟人的秘书,本名曾正昌,1902年出生于四川双流一个普通家庭。十五岁那年,少年田家英怀揣理想奔赴延安,从此与故乡一别就是二十余载。直到1956年,这位离乡多年的游子才终于踏上了归途。 田家英的童年并不顺遂。父亲在成都帘官公所街经营着一家小中药铺,勉强维持全家生计。家中四个孩子里,他排行最小。三岁丧父,九岁失母,年幼的田家英只能依靠兄嫂抚养长大。这段经历让他对家乡既怀念又愧疚。
这次返乡,田家英带着三个心愿:一是实地考察农业合作化进展和乡亲们的生活状况;二是重拾故乡的山川记忆,寻访故人;三是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。谈及此,这位素来沉稳著称的秘书不禁红了眼眶,自责道:我是个不孝子啊,二十多年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,连父母坟前都没能祭扫。
尽管已是中央要员,田家英却坚持轻车简从。他特意叮嘱接待人员:不要搞排场,不要惊动地方。负责接待的段象印同志提前做了周密安排,得知田家英的亲人住在永福乡四村的李家巷子后,还特意组织人手修桥补路,好让田家英乘坐的华沙轿车能够顺利通行。 当轿车停在黄天坝机场招待所时,一个感人的重逢即将上演。步行不到一支烟的工夫,田家英在段象印陪同下来到李家院子。迎面遇见的小伙子曾发兴,经询问竟是自己的孙辈。按照毓久章贵光,明正大发昌的字辈排序,田家英(曾正昌)确实是这位小伙子的爷爷辈。 正昌娃回来了!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院落。最激动的要数尚在人世的曾辛氏婶娘。这位当年最疼爱田家英的长辈,听闻消息后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完,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迎到门口。岁月改变了容颜,婶娘眯着老花眼端详许久,才从眼前这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身上,认出当年那个爱下河摸鱼、上山打鸟的调皮小子。 田家英掏出五元钱塞给婶娘,嘱咐她买些好吃的。这个温馨场景引来了左邻右舍,乡亲们或挤满小院,或爬上墙头,甚至站到谷草垛上,都想一睹这位衣锦还乡的游子。 最催人泪下的一幕发生在高墩子。田家英跪在母亲长满荒草的坟前,泪水夺眶而出。这位早逝的母亲,留给他的母爱记忆实在太少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面对即将因建设需要迁坟的消息,田家英毅然选择服从大局。他交代曾发兴:若我来不了,就麻烦你代为迁坟。后来,姐姐曾熙芝将母亲骨灰带到北京,田家英特意取出一部分装入精致的骨灰瓶,安放在家中显眼处,让母亲永远陪伴在身边。
这段归乡故事,不仅是一个游子的寻根之旅,更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公私分明的品格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田家英用他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
商赢配资,配资658,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