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走低,早晚温差明显加大。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然而,最近在医院的呼吸科门诊,因盲目“秋冻”导致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多。那么,“秋冻”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?该如何科学地进行“秋冻”?当出现不适症状时,又该如何合理应对呢?
秋季逐渐降温时,适度耐寒确实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免疫球蛋白,提高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,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。从中医角度讲,秋季阳气内敛,气温渐降,人体阳气逐渐向体内收敛,适当接触凉意可促进气血流通,避免过早闭藏导致“内热外寒”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“秋冻”并非“冻得越狠越好”,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“秋冻”。很多人对“秋冻”存在认知误区,认为只要入秋就该刻意少穿衣服,哪怕感到寒冷也硬扛,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。当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,尤其是在免疫力本身就比较弱的情况下,呼吸道黏膜会受到寒冷刺激,导致血管收缩,局部血液循环减慢,黏膜的抵抗力下降。此时,空气中的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就容易趁虚而入,引发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
那么,如何才能正确“秋冻”呢?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。
第一,根据气温变化循序渐进。“秋冻”的核心在于“冻”得适度,而不是突然的严寒刺激。入秋初期,气温下降幅度不大,早晚温差相对较小,此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,比如早晚穿薄外套,中午气温较高时脱掉外套,让身体慢慢适应凉爽的气候。随着气温逐渐降低,再根据身体的感受逐步增加衣物,避免一次性添加过多衣物,也避免在气温骤降时仍坚持“秋冻”。
第二,关注身体状态,不盲目硬扛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也存在差异。在“秋冻”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,一旦感到受寒或其他不适,应及时增加衣物。如果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干咽痛、恶寒等感冒症状,应及早用药。如众多家庭的常备药物连花清瘟,其组方包含连翘、金银花、板蓝根、广藿香、红景天等13味药材,多靶点发挥广谱抗病毒、抑菌抗炎、退热、调节免疫等作用,能够有效缓解感冒、流感引起的发热、肌肉酸痛、头痛、鼻塞、咽干咽痛等症状,缩短病程,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健康。
第三,注意“秋冻”的部位。“秋冻”并非全身都要冻,有些部位需要重点保暖。比如腹部,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,出现腹痛、腹泻等症状;脚部是人体的“第二心脏”,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,降低身体的抵抗力;此外,颈部、肩部等部位也比较容易受凉,引发颈部疼痛、感冒等问题。因此,在“秋冻”时,应以“手脚温暖、背部微凉”为度,腹部、脚部、颈部等关键部位要做好保暖措施。
第四,一些人群不宜“秋冻”。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,身体抵抗力较弱,对寒冷的敏感度更高,不适合“秋冻”,在气温下降时应及时保暖。秋季气温变化大,会使人的皮肤、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升高,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,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,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,降温应该注意保暖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因此患有胃肠道疾病人群在降温时应注意保护肠胃。患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应该注重患处特别是腿部保暖,防止关节受凉。
正确的“秋冻”能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,预防疾病,但不当的“秋冻”则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要科学看待“秋冻”,掌握正确的“秋冻”方法,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衣物。当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时,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,在这个秋天既能享受凉爽的气候,又能保持健康的状态。
责任编辑:李 震
商赢配资,配资658,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