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又是香港?内地军迷又要吃醋了。”——这是这几天航母山东舰访港新闻下面最常见的评论之一。
但这个问题的答案,其实一点都不复杂。
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:香港,不是普通的内地城市。它是“一国两制”的桥头堡,是国家主权、制度与意识形态交汇的前沿。而航母编队的到来,绝不只是亲切的国防教育,更是对内稳定、对外宣示的双向策略。
2017年辽宁舰访港,是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;这次山东舰访港,时间点选在中英在南海“隔空掰手腕”的当口,意味就更重了。
别忘了,冷战时期的香港,可是“女王的总督舰队”和“总统的航母编队”轮流做庄的地方。直到2008年,美国航母还常驻香港补给,那时候我们甚至没有一艘自造航母。
这背后,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:你不是主权拥有者,而是一个“被庇护”的对象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19年会有人高喊“美军来救我们”——不是他们不理性,而是这根“殖民地思维”的刺,埋得太久,拔得太痛。
这一次,山东舰来了,海军官兵列队排出“国安家好”,既是祝福,也是一种礼貌但坚定的提醒:主场,已经换人。
有人说,“不是内地看不到航母,是你不够特别”。听着扎心,但在战略上,确实如此。
香港,不只是“国防科普馆”的升级版,更是国际情报战、舆论战的前沿阵地。
在冷战时期,香港和柏林、伊斯坦布尔并称“三大间谍城市”。现在,哪怕情报战换了工具,香港依然是各路情报机构的必争之地。而2025年《香港基本法》第23条立法进入新阶段,“间谍罪”成为焦点,这场明争暗斗才刚刚开始。
航母访港,远不止让孩子们看舰载机起降那么简单,它也是对那些不甘心香港回归现实的力量的一次精神震慑。
让我们把视线拉远一点看:
就在山东舰访港的前几天,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闯入南海、英国“斯佩”号巡逻舰穿越台湾海峡、外交大臣卡梅伦对中国政策大放厥词……你说这纯属巧合,那只能说英国人真爱“踩点”。
说白了,英国这一系列操作,是“殖民帝国余晖+替美撑场子”的双重驱动。它想在脱欧之后找回全球存在感,而中国则用山东舰清晰回应:想刷存在感,不妨试试别的剧本。
航母访港,是战略的“仪式感”,更是博弈的“沉默呐喊”
对内,是“国家认同”的实景课堂;
对外,是“南海主权”的坚定姿态;
对香港,则是一种温和而坚决的告知:这是中国的香港,而不是别人的“跳板”。
比宣传册更直观的认同感,比外交声明更有分量的存在感,有时候,就靠一艘航母,静静地停在那里——但你知道,它随时可以动。
商赢配资,配资658,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