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快牛”“慢牛”的议论经久不息,近来又掀波澜。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文章《“快牛”勿用鞭打》直言,“机关工作中,普遍存在‘鞭打快牛’现象:越是效率高、责任心强的‘快牛’,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;而效率低、主动性差的‘慢牛’,反而得以休憩旁观。最终‘快牛’累垮、‘慢牛’依旧,整体效能不升反降” ,这一大实话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。
\n所谓“快牛”和“慢牛”本无严密定义,不过,“快牛”“慢牛”较为精准地表现了人们在职场生态中的不同境遇。
\n比起“快牛”比“慢牛”更受累的情状,更让人深感无奈的是这样的事实:“快牛”往往在分配体系中吃亏,“慢牛”往往沾光。这才是一些单位内部难以形成集体昂扬向上氛围的根本原因。
\n在实际工作中, “快牛”“慢牛”的状态,和人们的朴素愿望常常相背离。常人皆认为“快牛”既然受到重用,必然会在利益分配上受益更多,但现实中未必如此。在一些单位,“又想马儿跑得好,又想马儿不吃草”是不争的事实。平时付出很多,关键时候却被淡忘,成为很多“快牛”的隐痛。对很多“快牛”来说,“更受累”尽管有不公之处,但并非完全不可接受,毕竟这种际遇也呼应着“快牛”心中的人生出彩愿望——“快牛”普遍相信“付出总有回报”,更愿意被“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”的鸡汤自我励志——然而,“快牛”无法接受的是,有的领导总以“你得顾全大局”“下一次肯定有你”的大饼来糊弄老实人。而一些领导为什么总能一次次忽悠成功呢?就是因为他们精准抓住了“快牛”好说话、面子薄的软肋。
\n“慢牛”何以能经常占便宜?一方面,在一些单位,论资排辈、吃大锅饭的土壤深厚,“慢牛”本身不可能吃亏,加之一些“慢牛”对厚黑学颇有研究,把精力更多放在内部关系维系上,更善于溜须拍马,因此深得单位“决策层”认可,也就更容易多分到蛋糕;另一方面,很多“慢牛”并非缺乏真本事,他们不是干不快,也不是不会干,而是喜欢干表面工作,追求关键时候露一手、锦上添花。这一选择的价值,甚至超过了老实人“幕后”努力所带来的效果。说白了,这是一种鸡贼式的竞争方式,“赌”的是评价体系的格外青睐。且这种套路和漂浮的作风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,让观察不深的领导很难识破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“慢牛”都能被“欣赏”,毕竟那些工作能力和作风都不过硬的“慢牛”很容易居于单位边缘地带、缺乏竞争力。
\n对于此种评价体系的弊端,“快牛”并非全然不知。如果长期的忍让和“包容”换不来真心呵护,“快牛”群体就会两极分化:或干脆躺平、做起“慢牛”,或负气“闪人”,换个工作环境。这两种情形,不是浪费和消耗“才力”就是造成人才空缺,对一个单位的影响很大。“离了谁地球都转”虽是不争的事实,但转的质量也分高下。如果一个单位总是出现逆淘汰、留不住人才,谈何长远发展、科学发展?
\n任何单位都不能缺少“快牛”,任何单位都不可慢待“快牛”。从根源上而言,只有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,真正实现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“多劳多得”,方能减少和杜绝“快牛”吃亏的现象,激起人才公平竞争、共同奋斗的意志和信心。为此,将个人待遇、晋升同工作实绩牢牢挂钩,且配套以严格的纠错机制,全程支持“快牛”的成长和发展,应是题中之义。
\n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
\n上游评论投稿邮箱:sypl2020@163.com
商赢配资,配资658,正规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